中國制造風機全球化出海暗礁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在去年底的一個預言說對了——中美兩國正在重演美蘇在1950年代的“星球大戰”競賽。他警告說美國人已經落后,但在6月7日,美國似乎贏得了一場小型角力。
當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宣布,在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中國為風電企業提供補貼后,中方已迫于美方的壓力停止了補貼。他們認為這有助于為美國清潔技術企業和工人提供公平環境。
這一補貼是指財政部于2008年出臺的《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于中國境內的中資及中資控股風機制造商,滿足有關創新條件的首50臺風電機組,按600元/千瓦的標準予以補助,相當于2011年風機企業售價約七分之一。其中,整機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商各分一半。
但這場“失利”在中國風電行業似乎沒有掀起任何波瀾。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向《環球企業家》表示,由于是針對研發期,且有只針對少量風機,補貼取消對國內風機行業并無實質性影響。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告訴《環球企業家》,“中國風機補貼是研發上的補貼,與風機銷售成本沒有必然聯系,美方的訴訟要求本來就很沒有道理?!倍虅詹啃侣劙l言人姚堅則回應稱,事實上中國早在2010年起已不再實施風電補貼項目——這或暗示中國公司并不因此在美國市場獲益。
也許是美國人小題大做了,但這的確是過去一年來美國對待中國新能源企業尤其是風機制造商高度戒備的延續。
過去五年,中國風電行業(尤其在制造領域)發展強勁,全球前五的風機制造企業中有兩家來自中國。大部分時間段里,中國企業忙于國內市場每年翻番的增長而無心他顧,但隨著國內市場在2010年下半年增長放緩已成定局,羽翼逐漸豐滿的中國公司開始籌謀全球市場。
去年年底,美國《紐約時報》2009年金風科技生產的三臺風機駐立在明尼蘇達UILK風電場為例,展示出美國風電行業對中國企業進軍美國市場的擔憂。這種擔憂事后證明并非空穴來風。2010年年末,金風科技在美國市場取得了超過100兆瓦的訂單,還有三一電氣和國電聯合動力實現了在美國市場的破冰,分別獲得10兆瓦和9兆瓦的訂單。
與很多“中國制造”一樣,中國企業有高競爭力的價格。同時中國公司經過全球最大風電市場——中國的歷練,在技術和質量上也過得去。但更為重要的是,在美國經濟復蘇不振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資金卻非常充裕,這讓他們能夠在這些投資不菲的風電項目提供項目貸款?!跋嘈盼磥韮傻饺?,肯定會在海外市場會有很好的發展?!鼻睾r說。
潛在威脅
對于中國雄心勃勃的風機制造商來說,此次補貼取消事件仍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美國美復能源總裁陳航向《環球企業家》指出,中國企業并不能以此次補貼無關重要來評估其剛剛開始的全球化征程,因為他們看不到進入美國市場“暗的敵人”,不知道對手潛伏在在哪。
陳航在與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交流中得知,由USW提交的針對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補貼的5800頁報告,是由一個參議院辦公室遞交給USW的。申述提案提出后,在美國得到了參眾兩院和商業團體的支持。位于華盛頓的美中商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主席約翰.弗里斯比在一份聲明中說,這起申述案“似乎是恰如其分的第一步”,美國第一大風機制造商GE就是美中商會的投資者之一。在陳航看來,此次補貼取消實則是美國工業界為應對中國風機企業而采取的主動防御措施。就結果來看,亦驗證了美國本土其在游說政府方面的能力。
中國風機企業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自然會對美國風機制造商利益造成威脅,也必然招致對方反擊。“技術、成本都不是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中國企業對于美國市場法規、文化的了解?!鼻睾r說。
除了游說政府這一傳統做法外,美國企業擅于利用專利來進行市場競爭。比如通用電氣(GE)就在美國注冊了風機里安裝齒輪箱的專利,迫使進入美國市場的每一臺帶齒輪箱的風機必須支付給其一筆專利費用。陳航介紹,中國企業的應對方法應該是找律師進行專利侵權的風險評估,將風險量化,評估費用約每臺風機10萬美元?;蛘呦袢毡救庖粯樱J為GE的專利不合理,利用法律途徑進行訴訟?!叭毡酒髽I知道利用美國手段來對付,而中國企業要么是等對方專利過期,要么視而不見?!标惡秸f。
類似于專利的準入壁壘,中國企業隨時可能觸礁。中國政府對風場運營商的補貼主要體現在電價上,而美國的補貼主要以退稅的方式進行,因此美國風電場投資方中有一非常關鍵、但中國風場投資中沒有存在的角色——稅務投資人。成為稅務投資人的前提,是已經在美國交納一定量的稅,還未在美國建造生產基地的中國風機制造商很難滿足。稅務投資人一般占整個風電項目投資的20%—30%,在一定期限內可以獲得政府30%的稅收返還。其他風電項目資金來自貸款,中國企業的優勢在于70%的項目貸款上,然而在稅務投資人環節上卻很難跨越。
由于稅務投資人對風險的承受力較低,他們并不傾向于選擇尚未在美國市場上得到檢驗的中國風機?!拔ㄒ坏霓k法就是中國企業要用美國人能接受的方式來與這些稅務投資人交流,減少風險?!标惡秸f。這包括對中國風機質量進行第三方認證,提供更加透明、詳細的風機運行數據,建立美國的全面服務和商務體系。
此外根據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1603條款,在今年年底前建設的風電項目,可以獲得項目投資30%的現金補貼來替代30%的稅務返還?,F金補貼可以消除項目稅務投資的壓力,對中國風機企業而言更有優勢。但1603條款2011年12月31日失效以后,很有能不再延長——中國企業的時間窗非常有限。
除去美國市場存在的壁壘外,中國風機企業自身也存在諸多不足。過去一年,陳航一直試圖幫助中國企業將風機賣到美國市場。他發現,中國人一般都盯在100兆瓦以上、幾億美元的項目,這樣的項目前期投資至少需要兩三百萬美元。但因大部分中國風機制造商都是國有企業,沒有人敢承擔萬一項目流產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致使很多前期投資遲遲不做決策。另外,中國企業審批項目時間太長,一個項目審批時間至少4個月,如果需要報備發改委審批的3億美元以上項目則長達10個月。美方投資者也無法經受如此漫長的等待時間。
所以說,這將是一場持久戰——無論對于中美兩個國家,還是落實到商業層面的中美風機制造商而言,都是如此?!?
- 上一條通用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 下一條風機行業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受影響程度不同